驾驶舱玻璃破裂的5大可能原因;航班最新情况说明

发布时间:2024-03-28 作者: 医疗设备

详细介绍

  ◆ 昨天,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执行重庆-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 川航机长回忆备降:副驾身体已飞出一半,降落全凭手动目视)

  来源丨央视新闻移动网、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ID:zqbcyol,综合自成都商报、川报观察、中国新闻网、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科技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

  根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该飞机为法国空客公司制造,机号A319/B-6419,于2011年7月26日加入川航机队。事情发生以后,中国民用航空局立刻成立调查组,调查工作于昨天上午启动。

  民航局是调查组织部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民航四川监管局、重庆监管局,以及民航局的事故调查中心都加入到调查组通力合作。

  另据澎湃新闻消息,5月15日下午,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下简称“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通报了川航3U8633次航班风挡玻璃破裂脱落一事。

  民航局方面在通报中称,在这次重大突发事故中,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一次重大航空事故的发生,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当代民航精神(即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民航局近年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和提升应急能力建设成效的一次重大检验。

  “我们为英雄的机组点赞。”据民航局安全总监兼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唐伟斌通报,根据目前掌握的调查信息,该机于2011年7月26日新机加入川航运营。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据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5月14日通报,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执行重庆-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在民航各保障单位密切配合下,机组正确处置,飞机于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有序下机并得到妥善安排。备降期间右座副驾驶面部划伤腰部扭伤,一名乘务员在下降过程中受轻伤。川航已协助旅客安排后续出行,相关后续保障有序开展。

  针对川航3U8633航班在飞行途中,因风挡玻璃破裂脱落而紧急备降一事,空中客车方面回应表示,目前空中客车已经指派专门的技术团队,为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和负责此次事件调查的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提供对应技术支持。

  据当天执飞航班机长刘传健回忆,事发时在没有一点征兆情况下,“轰”一声,风挡玻璃就突然爆裂了。巨大的“吸力”让副驾驶的半个身体都悬挂到了窗外,还好,副驾驶系着安全带。再看舱内物品,瞬间都飞了起来。

  另据刘机长之前接受别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驾驶舱物品全都飞起来了,许多设备发生故障,噪音非常大,无法听到无线电。整个飞机震动非常大,无法看清仪表,操作困难。

  一位飞行了近30年的资深机长告诉中国之声记者说,万米高空之上,飞机驾驶舱风挡玻璃整个脱落,是很罕见的!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之声、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采访了有关人员,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梳理如下:

  1.空中有异物?比如鸟类的撞击?军事评论员、航空科普作家田晨:事发时飞机飞行在近万米高空,基本排除飞鸟撞击的可能,无人机设备由于受飞行高度限制,可能性也较低。

  2.有过微小的破损裂痕?累计损伤导致?《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楠:风挡玻璃是否在以前的飞行中有过微小的破损裂痕,长时间使用导致裂痕扩大,导致这次飞行中有了大的破损,这是一种可能,也就是累计损伤导致。也能说是过去未曾发现的小的隐患,现在变成了大的裂口。

  3.玻璃质量上的问题?基件老化问题?机长:因为现在还没有调查报告,从图片外观看,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是空客生产的玻璃质量出现了问题。第二就是基件老化的问题,刚才我也跟我们的机务兄弟了解了一下,跟汽车玻璃安装是一样的,不过汽车玻璃只是用胶粘的,而飞机玻璃外面还有螺丝,就是从外面往里面粘,粘好以后外面有固定片,然后再用螺丝拧上。英航事件主要是因为机务没用规定的螺丝而是用了小一号的,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据了解,此次遭遇风挡玻璃问题的飞机是空客 A319客机,飞机编号B-6419,是2011年7月26号首次交付给川航。那么,近7年的服役期会是A319风挡玻璃出问题的导火索吗?王亚楠:A319是A320的缩短型,比A320要略短、略小一些。是320家族中最小的。平时我们可能乘坐的机会较少,但是也有。老化肯定是个问题,但是一般来说,风挡老化不会突然破裂的,在使用年数的限制里,没有制造缺陷,没有外来的损伤,是不会破裂的。

  4.维护人员人为失误?比如没有用规定的螺丝钉?田晨:此前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事故最后被认定为维护人员人为失误。“当时认定的事故原因是维护人员未严格按照维护手册、流程进行,在安装挡风玻璃时,有80多颗螺丝钉使用了更小、更细的型号,导致玻璃没办法得到有效固定。”飞行时机舱内部压力大于外部,随着高度上升,压力差会慢慢的大,5390号航班事故是飞机在达到某个高度后,挡风玻璃没办法得到螺丝钉的有效固定,最终“被吸了出去”。

  5.玻璃防结冰系统发生故障?曾在中国空军航空兵部队担任参谋长的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起淮:因为舱内外温差在几十度,飞机玻璃是增温状态,如果说防结冰系统故障,造成玻璃温差不稳,从而造成破裂。

  据科技日报报道,目前中国民航局调查组已进驻川航做出详细的调查。谈及调查流程,田晨说首先是当时机组情况陈述,随后是调取飞机“黑匣子”。

  “它(黑匣子)的飞行管理数据记录,包括飞行员与塔台对话记录、飞机操作的流程、运动状况等,甚至拨动一个开关都会被记录。”

  他说,最后一个环节是调取飞机维护记录,“这个记录已在事故后紧急封存,包括维护人员工作流程、维护材料常规使用的寿命等。”

  据成都商报报道,14日晚上,川航备降机组亮相发布会,被大家称为英雄机长的刘传健和英雄机组与大家见面。

  记者从刘传健战友赵先生处得知,重庆人刘传健曾历经三道关卡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教员,身高约1.72米的他还是一名优秀的篮球前锋。“他爱锻炼,打前锋位置需要胆子大,敢冲敢闯。再加上飞行员训练,心理素质也比较好。我觉得这跟他今天能够迫降成功有直接关系。”赵先生说。

  重庆人的外向开朗在刘传健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在飞行学院期间他给人印象除了个人飞行技术非常好以外,还有责任心强、爱学习、对人有礼貌。赵先生说,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训练中,每一个学员都要进行特情处置训练,其中玻璃爆裂后如何处置是必训科目。作为教员,刘传健在执教多年的过程中,带很多学员进行过这样的训练,为他今日处置民航飞机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但赵先生很严肃地说,5月14日刘传健处理前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与训练时完全不同。因为初教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为200公里/小时,进行特情处置训练时,时速会降至100公里/小时左右;而当天除了速度至少有600-700公里/小时之外,强大的气压和超低的温度,赵先生认为能成功迫降是一个奇迹:“当时连眼睛也是睁不开的。我们搞过飞行的人都知道,更重要的是意志,就是告诉自己,我今天,就是要把这个飞机飞下来!”

  14日晚8时30分许,记者见到了本次川航紧急备降事件中的两位受伤机组人员,乘务员周彦雯和副驾驶徐瑞辰,目前,两人状况良好,身体已无大碍。

  在飞机突然下坠时,餐车失控撞上乘务员周彦雯,她现在腰部还有些疼痛,只能躺着休息,从昨日送到医院就一直躺在病床上,同事也赶到了身边进行照顾。

  她向记者回忆了事发一刻机组人员的表现:“当时大家都在喊,让乘客放心,相信我们,别担心,机组人员有能力让大家安全着地。”

  另一位受伤的机组成员,是航班副驾徐瑞辰,生于1991年。当时他正坐在飞机驾驶舱右侧,碎裂的玻璃就是他前面那块。

  他说自己在近万米高空中半个身子都挂在飞机外,下飞机时他的衣服都已经烂了,目前胸部、面部受伤,主要是擦伤。

  目前徐瑞辰表明了自己的身体情况还算不错,“感觉很好”,而对于大家“英雄机组”的夸赞,他表示都是应该做的,需要保证乘客的安全。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从文字描述上,我们隔着屏幕都可以感觉到事件的惊心动魄。正如专业技术人员所言,在高空、高速两大前提下,机长靠飞行经验手动操纵,成功让飞机备降(严格来说,应该是迫降),并没重大伤亡,的确配得上“英雄”二字。这起事件,也注定是写入航空史的奇迹。

  不过,在点赞机长之余,围绕是否该立即彻查事故,坊间出现了不小争议。有质疑者提出,“机长的英勇,掩盖不了川航的责任”。这种呼吁冷静的声音,很快被“请别急着骂川航,先给机组鼓鼓掌”的说辞怼了回去。这种舆论割据的场面,在以往的事故中并不多见。

  赞扬机长的英雄主义,以及机组临危不乱的处置,跟调查风挡玻璃破裂的真相,丝毫不矛盾。在基本排除飞鸟撞击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一起由人为因素引发的事件,那么搞清楚事件原因,同样是件无比迫切的事。没有彻查,甚至惩罚,就不会有后续的深度反思和风险防范。所谓“先给机组鼓掌”,这种否定真相意义的议程设置,毫无逻辑性可言。

  在盛赞机长临危不乱的操作时,很多人将他比作中国的“萨利机长”。实际上,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哈德逊河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还原了事件发生后的真实走向:虽然机长创造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奇迹,但官方并没有停留在礼赞英雄的氛围中,来自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近乎刁难般的百般审问,让英雄机长不得不面对众人的唇枪舌剑,来确认自己应急操作是风险最低的方式,没有置众人性命于不顾。

  为什么救了一百多人的英雄,还要受到百般拷问?电影中还原的审问现场,一度让观者感到不快。但实际上,正是这种对真相的严谨,才支撑起了整个航空安全的体系。

  而且,不同于1549号航班遭遇的飞鸟撞击,川航备降的前提是风挡玻璃破裂。不少业内人士都谈到,风挡玻璃破裂可能原因是装配故障,劣质玻璃、螺钉等。也就是说,与机务维修操作不当有莫大关联。如果真的对全机乘客的性命负责,在紧急度的排名上,是否维系操作不当,以及日常的安全巡查为什么没能检测出风险,无疑是首先得弄清楚的事,因为它意味着航班飞行的安全制度出了纰漏。

  航空不同于地面交通,它是一种没有一点试错余地可言的出行方式。回顾整个航空史,写下的每一条规定,完善的每一个细节,背后的代价都是如此惨痛。此次虽然没有重大伤亡,但足以让人惊出冷汗。机长越是英勇,在应急操作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光环越重,意味着人为失误触发的安全漏洞越是庞大,乘客越是接近灾难的边缘。

  克制掌声不是无情,恰恰是对事实的尊重。以往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先鼓掌”这样的说辞,很容易让事件的走向,滑出真相反思的轨道,往“坏事当喜事办”的逻辑上一路狂奔,以至于体现飞行安全重大漏洞的事件,被当作营销和表功的工具,“人祸”反而被一笔带过。

  在这点上,川航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警醒,积极努力配合事故调查部门拿出彻彻底底、令人信服的调查,才能让机长的英雄行为,导向风险防范的改进。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