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每一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暑期离开学校,奔赴祖国偏远地区支教。他们用自己所学为当地孩子带来新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注他们的生活。慢慢的变多的孩子也因此认识了村庄外的世界,并走上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之路。
7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杨河小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共同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座宁夏人口第一大县成为孟宪承书院“载阳照月”学子返乡支教宁夏组的主要工作站点。
“载阳照月”学子返乡支教实践项目由热心人士胡宏昌先生资助,受华东师范大学基金会支持,以“振兴乡村反哺社会”为主题,定期定点为教育“软资源”匮乏的乡镇小学量身提供的成长夏令营。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张璇是此次宁夏小组负责人,说起这次活动,她在疲惫中难掩兴奋之情:“我是宁夏银川人,也是第一次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支教。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地区教育的巨大差异和当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作为一名国家师范生和青年学生,在教育扶贫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所能做的贡献。年轻不应该是我们暑期宅在家的理由。”
宁夏组只是“载阳照月”众多项目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夏天,孟宪承书院共派出10支载阳小分队,近百位师范生奔赴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福建、云南、重庆、江西、宁夏、浙江等10地开展支教活动。
重庆组的同学们今年来到重庆市奉节县兴隆第一小学开展支教课程,为学生带去了安全教育、榜样课堂、成长规划、诗海拾贝、科学之旅、趣味科普等有趣的课程。而对口支教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第六小学的内蒙古组则在此基础上,以“沪内蒙古文化体验”为主线,融入众多蒙古族特色元素和题材。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前往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凤山村大坪小学,围绕教育扶贫和苗族文化调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此次实践队队长杨婷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支教。她曾在大坪小学就读了整整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后,她始终心系母校和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2018年暑假第一次带队回母校支教。杨婷希望以她的亲身经历,勉励更多村里的孩子从小勤奋学习、立志发奋、走出大山,学成归来后再建设家乡。
在本次“梦在黔方”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项目中,实践队员们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心理、美术、手工、书法、体育、音乐等13门基础课程,以及演讲、象棋、健美操、国画等四门兴趣课和一场“梦在前方”励志主题班会,并与学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了乡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当下面临的教育难题,一同探讨解决办法。
大坪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桃表示,“我会一直记得你们,希望以后能够像你们一样考一个好大学,让我家和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好”。实践队成员甘志扬说:“原先以为老师很轻松,没想到教育理论如此重要,这些都是在不断实验和实践中得出的,而且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千差万别,处处都是学问。”
暑假开始不久,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东明镇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知心姐姐”们来自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7位乡村定向师范生。
“知心姐姐陪伴计划”是由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卢氏县教体局联合实施的一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也是校地之间开展乡村学校德育深度合作的一部分。
“我们毕业后,将定向分配到乡村做教师。提前熟悉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难点,可以让我们早一点儿进入教师角色。” 小组成员李俊楠说,团队里的7位师范生分别来自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她们组成课题组,以“服务乡村,助力德育”为理念,今年暑假,也是她们第三次来到这个地方进行实地调研与实践教学。
课题组的同学们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卢氏县的德育教育改革进行了近距离的实证研究,同时热情参加德育教学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特色乡土文化融入到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先后与卢氏县实验小学、东明一小和庙上小学合作开发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乡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国精神》等校本教材,指导孩子们创建了话剧社、吟诵社,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对话、排练和巡演,生动有趣地传递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展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传承特色乡土文化渊源,开展价值引领。
今年暑假,团队同学还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绘画、传统音乐、中华传统武术等一系列有乡愁特色的德育课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7位师范生分别与留守儿童结对,通过谈心谈话、团队心理辅导、户外拓展等形式,倾听心声,答疑解惑,陪伴孩子们成长。
此外,团队还和当地小学合作开设“守望德育讲堂”,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知识培训和指导。大学和小学的老师们还建立了“守望德育家长群”,一同探讨家庭德育问题。讲堂帮助孩子、家长认识到平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更加深了对家庭教育方式和艺术的理解。二年级学生杨嘉的妈妈说:“之前我总觉得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听完讲座,我以后遇事不会打骂孩子,要多和他沟通”
收获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团队同学也深感受益匪浅。“乡村少年的天真与质朴,加深了我对乡村教育的感情,也坚定了我毕业后做一名乡村教师的信念。”小组成员卢心忱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要坚持德育先行。”课题组指导老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何桂宏说,“师范生同学以专业所长,助力贫穷的地方的德育改革与实践,这对他们坚定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提高专业素养、保持师者情怀,都很有好处。”
在甘肃省宕昌县13岁的张欣眼里,“开门见山”是人生的日常情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她之前从未走出过家乡一步。这个暑假,一群来自天津的青年从遥远的海边带来了她从没见过的海星、贝壳,还有关于宇宙万物、海洋科学的书。从打开崭新书页的那一刻,她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张欣所在的宕昌县官亭九年制学校建在一个山坳里,共有学生500多人。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父母多数以打工或者从事农业生产为生。毕业之后,外出打工或者读一所技术学校再外出打工,成为多数学生的选择。参加高考、上大学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奢侈”的梦。
今年,天津大学首次开展“留筑”梦想暑期夏令营支教实践,实践队员带着自己采集制作的标本、书籍、显微镜给孩子们上起了科普课。课上,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连平时最调皮的“捣蛋鬼”都把脸凑到了显微镜前认真观看。“我想和他们一样优秀”的想法在孩子心田里发了芽。
在宕昌一中支教一年的研究生赵丹宁和牟彤,为了开拓学生眼界,把在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哇,原来大学还能这样上?”孩子们想都想不到,教育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可以让人变得那么不平凡。
面对脸庞黝黑、眼神热切的学生们,同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实践队队员马千里心里五味杂陈。他是从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市中宁县走出的孩子,如今以天津大学学生的身份站在讲台上。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这一些孩子们,贫困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敢于坚持、勇于拼搏,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学生,天津大学的青年教师也是支教的主力。“这个暑假,我们共有20多支实践队赴宕昌。很多参与支教的学生和老师来了不止一次。这种支教的形式会长期存在,学生和老师会不断地交替,来传递教育扶贫的接力棒。”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支教教师王鹤介绍,他们回去后,第二批教师讲团马上就到。如何抓紧有限的时间,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每位参与支教的教师都在备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和准备。
王鹤认为,要先利用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们产生兴趣,然后以家乡甘肃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为自己的家乡骄傲,克服不自信的障碍。扶贫先扶志。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武器”。如果这一代的青年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勇气,脱贫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上课铃响起的前五分钟,大连理工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新伟走进了青海省化隆县第二中学高一某班的教室。第一次参加支教的他就承担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这令他压力倍增。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赵新伟每天早上7点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背英语单词,设立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英语歌曲和视频,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批改作业时,认真且耐心地修改每一位学生出现的错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两个班的英语平均成绩提高了15分。这也正是支教团成员最欣慰、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在距离青海省2000公里的云南省,云南分团的赵东元正担任龙陵县第一中学高中理科重点班的班主任工作,并承担着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赵东元没有做老师和带学生的经验,加上对本地方言的不习惯,与大家的交流成了难题。
好在学校的老师们给了赵东元莫大的帮助,在课余时间耐心地为他介绍学生情况,讲解教育学生的方式。赵东元并不满足于此,不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趴在窗外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就这样,他积累了教导学生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鲜的事物,让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
在支教工作中,大连理工大学支教团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还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他们将大连理工大学的优秀学生与当地学校的学生结成对子,通过信件的方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支教学校的班级墙报开辟“行走”专栏,利用互联网号召身边好友邮寄来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拓宽学生的视野。
除了人力支持,支教团还提供了不少物力支持。例如,志愿者发现龙陵县腊勐镇中岭岗小学的学生没有统一校服,便牵线联系了校服生产厂商以优惠价格提供定制校服,并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募捐,将所募善款用于购置校服、发放奖学金以及购买图书,为六个年级前三名学生发放奖学金共1800元,为全校学生提供校服125套、图书90册。
支教团还于2010年发起了“玉兰千寻”物资捐赠活动、“碧海雪山”扶贫助学项目,通过社会化动员,寻找圆梦人,募集爱心物资帮扶当地留守儿童以及学校。十年来,他们累计发放的文具、棉服、棉鞋、书本等各类物资估值达100万元以上,发放奖助学金50余万元。
今年7月1日,总理到大连理工大学视察工作,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说:“支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儿,你们要克服很多困难,我相信你们会做好。”带着总理的嘱托,大连理工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业已踏上支教路。他们将青春奉献祖国,一年奉献成就一生信仰,与西部学子一同圆梦,携手书写人生华章。
8月4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小学迎来了22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志愿者。
他们以夏令营的形式开展支教活动,将参加活动的孩子按照年龄分为三个营。一营的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过叮咚岛、冒险丛林等童话地点,进行奇幻漂流;二营的小朋友们则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画出自己的生活态,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在三营,志愿者教导孩子不再做缄默的独角兽,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大声说出来。
即将跨入四年级的徐云凤是一个十分害羞的孩子,听话懂事,但由于家庭原因,她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感。支教初期,徐云凤不敢参与到与志愿者的互动环节中,也不愿和别人沟通,在上课时只是默默地趴在桌子上不出声。但是她很爱笑,渐渐地,经过志愿者的引导,她开始向志愿者和其他小朋友敞开心扉,上课也会积极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她交了好多之前不认识的好朋友。
二营营长刘晓辰亲眼目睹了徐云凤的变化,她感慨道:“还没到这里支教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来到这里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但是我现在抛开了所有的顾虑,我带给这些山区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在我们的引领下,他们会成长,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最大的意义。”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健康知识,志愿者们从学校带来了显微镜,告诉小朋友们如何防范细菌的入侵;为增强孩子们的法律意识,来自法学系的志愿者将模拟法庭搬进课堂;为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两性观念,志愿者们还精心设计了性教育启蒙课程,为孩子们讲述生命的起源以及如何掌控自己的身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这是云南望曦队的座右铭。这是一项默默无闻的事业,这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成长。他们来到这里,助力教育,倾尽所能,与孩子们携手同行,共同描绘平静又不平凡的故事。
到基层一线、到老区、到故里,到令青年学生情感脉搏跳动不已的地方去。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行万里路,知中国情”暑期活动,共派出809支团队分赴全国各地以及部分境外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他们有的到全国连片深度贫穷的地方的四川省凉山州,将医疗、教育、艾滋病防治等内容带给当地人;有的则以博士生为主,奔赴山东栖霞、安徽滁州、云南大理等地,以自主立项或承接课题的形式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其中,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了“显微知著”社会实践团,带着与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合作后新升级的“显微知著lab”2.0版本,前往宁夏西吉县偏城中学。
新模式首先升级了教学形式,利用投影仪、幕布、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搭建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其次,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小组成员可以一边指导当地老师和学生开展生物学实验,一边“遥控”夏令营同学开展微生物培养皿作画,参加第三届全国微生物培养皿作画艺术大赛。此外,团队还以教育调研为中心,分析当地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参考,探究“显微知著lab”支教模式的可推广性、可持续性。
除了宁夏山区学校,一部分志愿者还前往新疆自治区的塔瓦库勒乡巴克墩小学进行支教活动。志愿者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的实践,亲身体验汇聚祖国之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的生动场景;感受援疆干部、新疆各族干部艰苦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交融。